固态去耦合器是油气管道、储罐等金属构筑物阴极保护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核心功能之一是
“选择性排流”—— 即在不影响阴极保护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快速排除危害构筑物的杂散电流、过电压等有害能量,从而保护绝缘接头、管道本体及相关设备。以下从排流对象、原理及优势三方面解析其排流作用:
固态去耦合器的排流作用主要针对金属构筑物在运行中可能遭遇的三类有害能量,这些能量若不及时排除,会导致管道腐蚀加速、绝缘接头击穿或设备损坏:
直流杂散电流
来源:附近电气化铁路(地铁、轻轨)的泄漏电流、电化学工厂(如电解槽)的接地电流等。
危害:当杂散电流流入管道时,会在流入点形成 “阴极区”(受保护),但在流出点形成 “阳极区”,导致该区域发生强烈的电化学腐蚀(“杂散电流腐蚀”),短期内可造成管道穿孔。
排流需求:需在管道与大地间建立 “单向或双向导通通道”,将多余的直流杂散电流安全导入大地,避免其在管道内形成环流。
交流杂散电流
来源: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感应(感性耦合)、邻近交流接地系统的电位传导(阻性耦合)等,常见于输油管道与高压电网并行的场景。
危害:长期流过管道的交流电流会导致 “交流腐蚀”(加速金属氧化),同时过高的交流电压(如超过 15V)可能危及运维人员安全。
排流需求:需快速导通交流电流(双向),降低管道对地交流电压至安全范围(通常≤50V)。
过电压(雷电、操作过电压)
来源:雷电击中管道或附近设施产生的冲击电压、电网开关操作产生的瞬时过电压。
危害:过电压可能击穿管道与其他设备间的绝缘接头(或绝缘法兰),导致阴极保护系统失效,甚至损坏关联电器设备。
排流需求:需在毫秒级时间内导通,将过电压能量泄放入地,保护绝缘部件不被击穿。
固态去耦合器通过内部半导体器件(如晶闸管、MOV 压敏电阻等)的特性,实现对有害能量的选择性排流,核心逻辑是 **“平时绝缘、需时导通”**:
常态下(无有害能量时)
固态去耦合器呈现高绝缘电阻(通常≥100MΩ),相当于 “断路” 状态。
此时,阴极保护系统(如外加电流或牺牲阳极)产生的保护电流可正常作用于管道(保护电流需管道与大地间保持绝缘才能有效建立电位),不会通过去耦合器泄漏,确保管道处于合理的保护电位(-0.85V~-1.2V,相对 Cu/CuSO₄电极)。
出现有害能量时(达到触发阈值)
当管道与大地间的电压(或电流)超过设定阈值(如直流杂散电流导致的电压>5V、交流电压>30V、雷电冲击电压>500V),内部半导体器件迅速导通(响应时间通常<1μs),呈现低阻抗(通常<1Ω)。
此时,杂散电流或过电压能量通过去耦合器的低阻通道快速流向大地(或接地极),实现 “排流”。
排流后恢复
当有害能量消失(电压 / 电流降至阈值以下),半导体器件自动关断,恢复高阻状态,不影响阴极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